開水燙碗筷餐具是否真消毒?
身邊有不少朋友,在外面吃飯的時候,吃之前總喜歡用水燙一下碗筷,無論在大飯店還是在路邊大排檔,無論碗筷是剛洗好的還是消毒后封裝好的,總要這么做,像是一種儀式。而燙碗筷用的水多是店家提供的茶水,問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答案也出奇的一致:消個毒吃得放心。
其實,飯前用開水燙碗筷,消毒的作用微乎其微。因為我們所說的細菌,專業術語叫微生物。大致可以為兩種:一種是不耐熱的,對溫度比較敏感,也就是說溫度稍高就能殺死它們;遺憾的是,大部分微生物都屬于第二種,比較耐熱。要想殺死它們,除了溫度要達到一定要求外,還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
一般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它們在100攝氏度的條件下都會死亡。但有一些細菌如炭疽芽孢、蠟樣芽孢等則有較強的抵抗力,100攝氏度高溫下仍有可能存活。此外,時間同溫度成反比,在100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下,可能1~3分鐘就能將它們殺死,但如果溫度低一些,需要的時間就會變長。溫度低到它們的耐受范圍內,則無論多久,都很難將它們殺死。
燙洗碗筷的時間一般較短,而且水溫多數情況下是低于100攝氏度的,所以并不能達到消毒的目的,頂多等于再洗一遍碗筷,因此我們外出就餐可以按下面兩種方法來做。
1、使用一次性消毒餐具
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看塑料封膜上是否印有生產廠家的明確信息,如廠址、電話等;看保質期,餐具消毒效果一般在兩天左右,所以塑料封膜上應印有出廠日期和保質期兩天的字樣;拆開封膜后,聞聞餐具內是否殘存清潔劑的味道;用手摸餐具表面,是否有殘留的水或油污。
2、使用消毒柜里的餐具
觀察是否通電,一般消毒柜上方有三個指示燈,分別為“已消毒指示”、“消毒指示”和“電源指示”,可以觀察指示燈是否亮起;試探溫度,可以將手伸進消毒柜,如果柜內和柜外的溫度并沒有明顯的區別,餐具溫度也只是常溫,很可能就是未消毒;消毒后的餐具不應“濕漉漉”,在企業遵循正確操作規范(消毒時間、不重疊碗筷等)的情況下,餐具不存在濕的問題。
- 上一篇:游泳鏡防霧的6個小妙招
- 下一篇:鹽在生活中的7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