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神奇的人類心理效應
8、維特效應
菲利普斯的理論叫做“維特效應”。所謂“維特效應”指的是兩百年前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為此,好幾個國家將《少年維特之煩惱》列為禁書。
“維特效應”,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就像情緒上的“流感”。媒體對自殺新聞的大肆渲染對于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具有強大的暗示、誘導性。比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張國榮自殺事件發生后,媒體的報道連篇累牘、大肆渲染。結果從當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時內,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樓自殺,其中5人不治,當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殺身亡個案,較3月份增加32%。有幾名死者留下遺書,清楚寫明其自殺與張國榮輕生有關。
在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至少有100萬人自殺未遂。自2000年以來,每年10萬人中有22.2人自殺,每2分鐘就有1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可以說,如果每一起自殺都要報道的話,恐怕整張報紙都裝不完。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人自殺的比例越來越大,這當然跟中國社會轉型期急劇變化,人們承受的精神和物質壓力越來越大有直接的關系,自殺行為的增加,也不能全部怪罪于媒體。但是正如筆者前面所說的,媒體的自殺新聞與自殺行為的增加確實有不可回避的關聯。僅僅出于敬畏生命的人道主義考慮,媒體也應該主動進行反思并警醒。
社會可以關注自殺現象,但不應炒作自殺個案,或者把自殺“娛樂化”處理,而應該在報道中采訪一些專家學者等,突出心理危機干預,從而啟發公眾對自殺背后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9、刻板效應
所謂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
有些人總是習慣于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作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輕人是愛沖動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經商的等等。
刻板效應的表現多種多樣。比如,有的領導者認為愛挑毛病的人一定是“刺兒頭”,沉默寡言的人一定城府很深;活潑好動的人一定辦事毛糙,性格內向的人一定老實聽話;青年人單純幼稚、容易沖動,老年人經驗豐富、保守、穩重。此外,還有地域上的刻板印象。
10、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BreakPaneLaw)所謂“破窗效應”,是關于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破窗效應”理論是指: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發現問題就要及時矯正和補救。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
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窗戶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 上一篇:100句讓終身受用的句子
- 下一篇:人體24小時的使用手冊